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Bwin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植树节的由来与意义

发布日期:2022-03-14     来源:自然资源频道     点击:

草长莺飞,春回大地。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今年恰逢第十九届亚运会在杭州举办之年,为宣传“绿色、低碳”的办会理念,我们更应该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

其实,植树节历史悠久,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植树史”。

清明插柳

古代中国人将种树当成大事。

中国自古就有在清明节时节插柳植树的传统,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的是一位叫韦孝宽的人。据《资治通鉴》记载,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2年),韦孝宽因军功被授予雍州刺史。韦孝宽上任后,发现官道上用来计算道路里程的土台,经风吹日晒,特别是雨水冲洗,很容易崩塌,需要经常进行维修。为节省国家开支,也使百姓免受劳役之苦,韦孝宽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这样一来不仅无需耗损人力修补土台,还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



战国时儒生笔下的理想国策就包括种树这一条:“宅不毛者,有里布。”谁家房前屋后要是不种几棵树,官府会上门罚钱的。豪强大族的祖坟里一定会有遮天蔽日的树木,并且会派专人进行看管,倘若有人偷偷溜进去砍伐,轻则扭送官府,重则动用私刑,活活把砍树人打死。有所作为的文官在疏浚运河、修筑湖堤以后,往往少不了动员人们在大堤上种树;开疆拓土的武将在平定叛乱、收复失地以后,也往往少不了“劝课农桑”,诱导农民多开荒,多种树,或者亲自带兵植树造林,为后人留下财富,也为自己留下美名。

行道树

我国最早关于人工植树的记载,是在周朝。“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就是用成排的树来区分道路。最早实行路旁植树制度的城市,就是洛阳。

《诗经·小雅》中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这短短的八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简单明快的画面:两千多年前的洛阳,一条条主干道笔直而平坦,路两边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树。这可不是谁心血来潮随便栽的,而是官方有规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树,且“置庐舍并藏食粮”,以供守路者食宿。



国家对道路绿化及养护如此重视,是因为这些行道树除了可以作为路与非路的界限外,还可以保持水土、美化环境,为行人遮蔽阳光。

虽然早在黄帝时期,中原地区就有了可驶牛车、马车的大道,但相比之下,周朝的道路无疑发展得更为完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在全国修路,以“驰道于天下”。此时包括洛阳在内的各地车马大道,均“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行道树的功能也增加了,如可以作为道路里程的标志。

历代植树措施

我国历来重视植树造林。相传舜帝时便设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部长”。夏禹时出台了保护林木的法规,“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西周时,特设山虞、林衡之职管理山林,并规定孟春之月和季夏之月“禁止伐木”,同时宣布“不种者,无椁”(即不种树者死后不给棺材),以调动民间植树的积极性。春秋时期的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也提出:“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以这么优厚的待遇笼络植树能手,可见当时对植树造林是何等重视。

北魏时,国家取消了山泽之禁,给百姓分田植树,并明确规定:“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限三年种毕。”有了这样的硬性考核指标,民间植树蔚然成风。

奖励种树

在植树造林上,隋炀帝也是个有识之士。开挖大运河时,他诏令民间种植柳树,每成活一棵就赏细绢一匹,以至于“种榆树、柳树,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唐朝皇帝则下令驿站之间均植树木,“以荫行旅”。到了宋代,宋太祖为鼓励植树,规定垦荒植树者可以不缴田租,植树成绩好的官吏还可以晋升一级。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一即位就诏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他颁布了《农桑之制》,规定每丁每岁种桑、枣20株,如土性不宜,可改种榆、柳,均以种活长成为数,并由各级官吏督促实施。当时河南府及所辖各县在道路旁植树造林,谁敢“非理砍伐”,一概按律治罪。

明清时期,植树的规模更大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农桑为国之本业,规定“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清朝时,朝廷也要求地方官员劝导百姓植树,并禁止非时采伐、牛羊践踏及盗窃。

孙中山与植树节

古代中国一直没有一个法定意义上的植树节,直到百余年前民国建立。

早在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谈到中国为什么日益贫困,以及解决贫困的根本之道:“是在急兴农学,讲求树畜,速其长植,倍其繁衍,以弥此撼也。”抓紧时间将农业搞好,多种树,多搞养殖,才能让老百姓富起来。可惜当时内忧外患严相逼,李鸿章不可能听取他的建议。

直到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不久,就于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中国植树节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北洋政府发文各省,要求动员民众植树,公务人员和学生尤其要走在前头,为民众起带头作用。所以在1917年清明节,尚未毕业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同志在日记中写道:“在校园植树一棵,未活。”说明这时候清明节要植树的理念已经走进了校园。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1928年4月7日,已经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党,为了纪念孙中山,为了继承总理遗志,将3月12日定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一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又颁布了《总理逝世纪念植树节暂行条例》,将“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改称“总理逝世纪念植树节”,简称“植树节”。

从1929年开始,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才正式宣告形成。

当代植树节

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 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

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1984年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转载于自然资源频道



上一条:温情携手 同心抗疫——Bwin体育深入宿舍走访慰...
下一条:学校苏春景副校长莅临Bwin体育调研活动